大皖新闻讯 近日,广东佛山报告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引发关注。安徽省疾控中心消媒所副所长、安徽省预防医学会病媒生物防制专委会主任委员侯银续表示,截至目前,安徽省尚未发现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。
“基孔肯雅热可通过伊蚊传播,我省处于白纹伊蚊的地理分布区。”侯银续介绍,根据监测数据显示,目前安徽省内的白纹伊蚊在淮河以北地区密度相对较低,江淮与皖南区域分布密度相对较高。“市民要做好家中与房前屋后的积水清理,避免在不经意间在身边‘养蚊子’。”
人诱法监测“花蚊子”分布
“基孔肯雅热与寨卡病毒、登革热病毒都可通过伊蚊传播,我省也处于媒介白纹伊蚊的地理分布区。白纹伊蚊也就是我们俗称的‘花蚊子’。”侯银续介绍,伊蚊主要在生活区周边的中小型水体或积水容器中产卵、繁殖,活动半径通常是50米以内,一般不超过100米。
侯银续向“小叶医探”介绍,安徽省疾控中心持续开展蚊虫的生态学、病原学、抗药性监测,通过布雷图指数调查、诱蚊灯监测、成蚊密度评估等专业方法,实时掌握安徽省蚊媒种群分布、密度变化及传播风险等级。
双层叠帐法监测伊蚊成蚊分布密度(安徽省疾控中心供图)
例如针对夜间活动的按蚊、库蚊等蚊种,主要可以通过(紫外光)诱蚊灯与二氧化碳诱蚊灯进行监测。而伊蚊主要是白天在我们的生活区周边活动,可以采用人诱法与双层叠帐法。“我们通常会在一个县设4个以上的乡镇/街道监测点,对伊蚊的密度与孳生地进行监测,严阵以待防范疾病传播。”侯银续说道。
这些地方“花蚊子”多
“从5-7月的监测数据来看,白纹伊蚊在淮河以北地区密度相对较低,江淮丘陵区密度相对较高。”侯银续指出,沿江湿地与皖南山区因降雨量较大,且多竹林(竹筒)、植物叶腋(叶穴、树洞)、石穴等容易形成植物积水的孳生地,伊蚊的分布密度最高。就合肥地区而言,“花蚊子”主要在环境卫生相对较差的老旧小区、城中村以及农村地区分布较多。
侯银续表示,当前基孔肯雅热正处于高位发展的态势,针对它的管理级别也相对较高。“一旦发现输入性病例,相关部门会及时进行病例上报,我们也会第一时间启动虫媒的应急监测与应急控制工作,对相关场所周边开展成蚊消杀与孳生地治理,控制疾病传播与外溢。”
别在身边“养蚊子”
广大市民如何在家中有效防蚊灭蚊?侯银续介绍,伊蚊主要的活动区域是人类生活区周边,以当前的温度而言,伊蚊从卵孵化成幼虫再到成蚊仅需7-14天左右的时间,因此定期做好家中与房前屋后的积水清理能够有效防止蚊虫孳生。
“我们周边的蚊子有很多都是在不经意间‘养’出来的。”侯银续表示,家里的水缸、水生植物要定期换水洗瓶,暂时不使用的容器应倒置避免积水。此外,一些老年人喜欢将雨水、生活用水等收集起来,这些储存下来的水不及时倒掉也容易孳生蚊虫。他提示,处理这些水体时,不要直接将其倒入下水道,而是可以用来浇花浇菜,让蚊虫孑孓自然干燥死亡。
除此外,家中安装纱门纱窗也能有效阻隔蚊虫侵扰。侯银续介绍,可以使用杀虫剂对纱门纱窗与周边墙面、门面进行滞留喷洒,让蚊子在接触后中毒死亡,这样滞留处理后,一个月左右门口窗前都不会有蚊虫活动。
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旭凡 实习生 左丹 吴希媛
编辑 张大为
天创网配资-股票小额配资-配资炒股入门-股票配资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