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王祥新
昨天祥新跟大家整理了夏日消暑良方酸梅汤,今日祥新再跟大家讲一讲凉茶。不同于市面上添加防腐剂的瓶装饮料,传统凉茶以药食同源的食材为原料,既能清热解暑,又能兼顾调理身体,是古人顺应时令的养生智慧体现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那些适合家庭自制的药食同源凉茶,以及它们的正确喝法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阅读,跟着一起学习并制作凉茶解暑。
一、什么是 “药食同源凉茶”?传统凉茶并非字面意义上的 “凉性茶水”,而是以金银花、菊花、荷叶、薄荷、绿豆、薏米等药食同源的食材为原料,经煎煮或冲泡而成的饮品。其核心功效是清热、解暑、祛湿、生津,针对夏季常见的暑热、湿邪、上火等问题,且性质相对温和,适合日常饮用。
与中药汤剂相比,药食同源凉茶的食材安全性更高,副作用小;与普通茶饮相比,它又兼具一定的调理功效,是 “食疗” 与 “茶饮” 的结合体。
展开剩余83%二、经典药食同源凉茶配方:对症喝更有效夏季不适的原因多样(暑热、湿热、上火等),不同配方的凉茶功效侧重不同,可按需选择:
1. 清热解暑茶:应对 “暑热侵袭”
适用症状:口干舌燥、心烦易怒、头晕头痛、小便黄少(典型的 “上火” 或 “中暑先兆”)。
配方:金银花 10g + 菊花 5g + 薄荷 3g(后下) + 冰糖适量。
功效:金银花清热解毒,菊花平肝明目,薄荷疏散风热,三者搭配能快速缓解暑热引起的不适,口感清爽带点微辛。
做法:金银花、菊花加水煮沸后转小火煮 5 分钟,关火前 1 分钟加入薄荷,焖 3 分钟后加冰糖调味,放凉后饮用。
2. 祛湿消暑茶:适合 “湿热体质”
适用症状:身体沉重、舌苔厚腻、腹胀、大便黏马桶、出汗黏腻(夏季多雨或长期待在空调房易出现)。
配方:荷叶 10g + 薏米 15g(炒) + 赤小豆 15g + 陈皮 5g。
功效:荷叶清暑利湿,炒薏米和赤小豆健脾祛湿(炒后减轻寒性),陈皮理气化痰,适合湿热缠身的人群。
做法:薏米、赤小豆提前浸泡 1 小时,与荷叶、陈皮一同加水煮 30 分钟,取汤汁代茶,可反复冲泡至味淡。
3. 生津润燥茶:缓解 “暑热伤津”
适用症状:口干咽燥、喉咙干痒、咳嗽少痰、大便干燥(尤其适合长期吹空调或说话多的人)。
配方:麦冬 10g + 玉竹 10g + 百合 10g + 冰糖适量。
功效:麦冬、玉竹滋阴生津,百合润肺润燥,三者均为性温和的滋阴食材,不苦寒,适合夏季久服。
做法:所有材料加水煮 20 分钟,放温后加冰糖,可热饮也可冷藏后喝(冷藏后需当天喝完)。
4. 儿童清热茶:温和不刺激
适用症状:儿童夏季轻微上火(眼屎多、舌尖红、轻微便秘)。
配方:绿豆 30g + 芦根 10g + 淡竹叶 5g。
功效:绿豆清热解暑,芦根生津止渴,淡竹叶清热利尿,三者性质温和,适合儿童娇嫩体质。
做法:绿豆提前泡 1 小时,与芦根、淡竹叶同煮 30 分钟,取汤代茶,可加少量白糖调味。
三、喝凉茶的 “3 大禁忌”,很多人做错了 不分体质乱喝凉茶多偏凉性,脾胃虚寒者(平时容易腹泻、手脚凉、吃凉食后胃痛)过量喝会加重虚寒,可能导致腹痛、腹泻;阳虚体质者(怕冷、易疲劳)也不宜常喝,以免损伤阳气。
✅ 建议:虚寒体质者可在凉茶中加 1-2 片生姜(中和寒性),或选择生津润燥茶(麦冬、玉竹类)。
空腹喝或大量喝空腹时脾胃较虚弱,凉茶的凉性易刺激胃肠黏膜,引起腹胀、恶心;一次性喝太多(超过 500ml)会增加肾脏代谢负担,尤其冰镇凉茶,还可能引发胃肠痉挛。
✅ 建议:饭后 1 小时喝,每次 100-200ml,每天不超过 500ml。
用凉茶 “治重病”凉茶仅适合缓解轻微暑热、上火症状,若出现严重中暑(高热、昏迷)、急性咽喉炎(剧烈咽痛)、严重腹泻等,需及时就医,不能依赖凉茶耽误治疗。
四、家庭自制凉茶的 “小贴士” 选材:优先选择正规渠道的药食同源食材,避免使用不明来源的 “草药”(部分野生植物可能有毒性)。 保存:现做现喝最佳,若需存放,密封后冷藏不超过 24 小时,喝前需加热或确认无变质。 调味:少加糖(尤其糖尿病患者),可加少量冰糖或蜂蜜(蜂蜜需待凉茶放温后加,避免高温破坏营养)。 季节:凉茶主要适合夏季,入秋后气候转凉,需减少饮用,尤其白露后应停喝,避免损伤秋阳。今日祥新跟您分享的凉茶知识就告一段落了,感兴趣的朋友收藏起来!
这个夏天,不妨根据自身体质选一款凉茶,在清爽中守护健康吧!
最后,祥新愿您拥有:
健康的身体
快乐的心境
丰盈的灵魂
编辑:伯未集品牌部
免责声明:
本平台注明原创的内容权利属于本平台所有。未经本平台授权,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(包括但不限于复制、传播、展示、镜像、上载、下载、转载、摘编等)或许可他人使用。已经本平台授权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作者来源。否则,对于侵权行为,本平台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。
以上声明内容的最终解释权归本平台所有,本声明将适用本平台所有时间分享与转载文章,谢谢您配合!
发布于:山东省天创网配资-股票小额配资-配资炒股入门-股票配资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